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览革命圣地,学延安精神——记结构材料所(企)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
[发布时间: 2010-08-16 作者:构材料所 ]

    为深入理解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意义,不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全面开展,结构材料所(企)党支部于2010年8月6至8日,组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前往革命圣地延安,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,切身体会延安精神,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。

   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,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地方。这种浓厚的情感来源于六七十年代的政治熏陶,一枚宝塔山的纪念章、一首南泥湾的歌曲、一篇歌颂延安的诗文,全部在大家的脑海积淀,酿造出一个向往延安的迫切愿望。延安,民族英雄刘志丹、谢子长在此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,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;1935年到1948年,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,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,十三年间,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、大生产运动、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;特别是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实事求是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,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。

    大家首先参观的是枣园,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办公。1945年8月,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。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主席居住过的窑洞。这里有主席用过的简陋的办公桌椅、床铺,还有毛泽东和家人的合影。从泛黄的照片和简陋的家具中,我们寻觅到艰苦岁月中伟人工作与生活的点滴踪影,触摸到当年伟人思考革命前途的思想脉搏,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的革命艰辛和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。

    参观完枣园,来到了杨家岭革命遗址。听导游介绍,杨家岭的窑洞比枣园要简陋和狭小得多,但此地却是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。就是在这简陋窑洞里的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《五四运动》、《青年运动的方向》、《纪念白求恩》、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、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》等指引革命航向胜利前进的光辉著作。

    窑洞,就是这几间破旧的窑洞,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,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。

    窑洞不远处的大树下有一套小石桌椅。1946年8月,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,针对当时流行的“恐美病”,提出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的著名论断。

    中央大礼堂是杨家岭最辉煌的建筑,外形酷似一架平伸双翼大飞机。走进大礼堂,当年的会标和主席台的摆设依然如故。就是在这不大的礼堂里,召开过党的“七大”,奠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。在这里,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战场归来的将军们拍着征尘、点燃烟斗,坐在这些破旧的长条木椅上,和台上的领袖们一起讨论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。

   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,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,再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、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。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解,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,无数英雄先烈们以他们的血肉之躯,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,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我的心头又一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革命先辈们所体现出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,艰苦奋斗的工作之风,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,使我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!

    在巍峨屹立的宝塔山下,30余名党员,面对鲜红的党旗,重温入党誓词,感悟中国共产党89年的光辉历程。通过重温入党宣誓活动,使党员们再一次接受理想信念教育,进一步增强作为一名党员的神圣感、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加深对党的性质、宗旨和荣辱观的认识。从而加强党性锻炼,牢固树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本色意识;树立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责任意识;树立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;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通过宣誓,党员们思想得到再次升华,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,增强了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,为更好地服务水利做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此次赴延安参观学习活动虽然时间不长,但大家感触颇多,收获颇丰。一致认为,这次延安行是对创先争优活动具体要求的贯彻和落实。通过参观学习,大家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们在革命圣地熔炼出的延安精神,加深了对创先争优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。大家纷纷表示,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,用新时代的延安精神要求自己,奋发向上,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,争作“五带头”的优秀的共产党员,使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。